400-6606-126

旅居咨询

housing information

首页 >> 行业动态 >>先成尧龙 >> 我爱家乡的尧龙山
详细内容

我爱家乡的尧龙山

时间:2022-05-19     作者:重庆避暑房   阅读

我爱家乡的尧龙山

田兴海

尧龙山在贵州最北端渝黔毗邻的重峦迭嶂之中。它像一个威武的壮士,日夜忠诚地把守着黔北大门。它有着许多美妙动人的古老传说,因此赢得了渝黔边境十余县人民的青睐。

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十九,适逢尧龙山香会,上至贵阳,下至成都的香客纷至沓来。羊肠小道上,游人摩肩擦踵,络绎不绝,潮水般涌上山去。

尧龙山何以得名,已经无从考证。相传上古时尧受命疏导黑水,曾在这里住过。天帝论功行赏,遂将此山命名尧龙以示嘉奖。又有尧膝下九子尽皆环绕脚下之说,因而山脚诸峰也就合称九龙山。从尧龙山脚一直到九龙山之间的一条狭长的山梁,是从正北登山的必经之道,人呼其为“象鼻子”。仰望那悬空的“天梯”,仿佛龙须前探,亦如金钩倒挂,冠以大象之鼻,不能不叹服古人命名逼真神韵。然而,当你爬上它光光的石梁,却又会觉得是踩在一条巨大的龙脊之上,两面石壁犹如刀削,高约数十丈,宽仅一、二尺。那早被游人的脚板磨得溜光的石磴,级级叠起,几乎垂直;旁无杂树,几簇零星的毛草叶子早已拽成焦黄。上下游客,无不手脚并用,唯恐身子失去平衡。一串“险”字,一把冷汗,尽都甩在其间。

爬上“象鼻子”,左右两条山梁的奇妙景观亦可尽收眼底。左面的石笋沟,怪石嶙峋,峰峰似箭。到过滇南的人定会联想到云南的石林奇观,那最高的一峰石笋,直刺青天,伟岸傲然,你会认定那就是放大了几倍的“阿诗玛”。右边的“奔口岩”实际上是山梁形成的一条齐斩的断裂层。不知天工造物为何如此精妙绝伦?分明就是一把巨斧横着劈开的深槽:巨嘴大张,似在引吭高歌;联想到尧龙山的得名,许是当年帝尧导水时的得意之作了。

“象鼻子”之上有一道石门槛,据说这是古时占山为王者们修筑的寨门。在这前有天梯,后有绝壁之处设防,那真可谓是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!”人们习惯把这儿叫作“南天门”。其实真正的“南天门”并不在这里,还要爬上一条荫翳蔽日的长长的石罅,淌过清泉汩汩的“一碗水”,穿越莓苔遍野的大草坪,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茶店垭口的地方,那才是真正到了“南天门”。

未到“南天门”,老人们就会叮嘱你:“别忘了捧上一抔路边的泥土,垒在‘南天门’的垭口上。”相传明末兵荒马乱,田地荒芜,饿殍遍野。尧龙山脚下方园数十里的饥民们来这儿挖“观音米”渡过饥荒,“南天门”的豁口就是这样挖出来的。豁口土石均呈暗红,传说就是因为饥民们不慎挖断了尧龙山的龙脉,血流数月,土石尽染。或许就是为了弥补这天大的过失,登山之人,代代相传,捧土垒筑,力图将那挖断了的龙脉重新续起。这当然近乎于天方夜谭了。

登上“南天门”,这时候,才真正叫人有了步入仙境之感。清风徐来,精神倍增;举目远眺,美不胜收,令人心旷神怡。群峰迭起,千姿百态,目不暇接。但只见峰青如黛,苍翠欲滴。阳光缕缕自各个山峰垭口射下,深的、浅的、明的、暗的,各不相同,令人击掌叫绝:好一幅现代派大师的泼墨山水画!你会尽情欣赏它的美妙,却又道不出这美妙的滋味到底是什么。回首山脚的渝黔公路已成了一条细长的腰带,婉蜒曲折,在群山之间缠来绕去。这时候,你便可以骄傲地高声吟诵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千古名句。顺着大山主脉望去,近处的峰恋,云遮雾绕,逶迤起伏,犹如一群狂奔的骆驼;山风乍起,松涛阵阵,仿佛驼铃声声。抬头仰望,瑞峰绝顶突兀眼前,威武之状令人生畏。风卷烟云,匆匆而来,匆匆而去,那岩石裸露的峰巅竟然活了起来,犹如一列巨大的机车,挟雷裹电般地劈面扑来,由不得你不倒退几步。这时候,瑞峰古寺庙,绝壁七级塔,钟鼓石莲花,翼然六角亭,尽皆一目了然了。小心走过大小“天生桥”,爬完七弯八拐的“老龙背”,就到了瑞峰古寺。

瑞峰寺分上、下两殿。上殿就建在瑞峰岩下的大石洞里。石洞高十余米,宽达七、八十米。洞门牌坊匾额,雕梁画栋,一律彩绘刷金。内有观音大佛、燃灯佛等大小塑像一百六十余尊。这些佛像,木雕石刻兼半,大都雕刻精细,栩栩如生。下殿是靠着绝壁搭成的偏厦,塑像虽只有二十余尊,但却高大雄奇,中间最大的玉皇大帝坐像,直径二米有余,高在四米之上,仪态威严,俨然一副顶天立地的形象。庙内外许多文字石刻已被岁月磨灭,尚可辩认的较早的石刻是光绪五年时的约据碑,上面刻有瑞峰寺几次迁徙重建的兴衰历史。据载,远在秦时洞中已开始供奉神位,但一直没有建庙。相传到了明朝成化年间(1456-1487年),有峨嵋山浮图由川入黔,见尧龙山山势嵯峨,古木荫翳,旦暮间紫气浮空,遂即登临其境。那时半山的茶店便有一处古刹,然已荆棘封檐,榛芜塞道,正生止步不前之心时,忽见一斑斓大虎,前行开道,逶迤而上,直引僧至大石洞中。洞中时有石佛三尊,莓苔满座,旁有盘龙护守;壁上有一古钟,撞之声若雷鸣,于是僧人便在此住持兴建了庙宇。据《黄志》记载,崇祯时起名为元丰寺,石刻众多,尽皆漫漶,钟尚可辩。然而真正有据可查的尧龙山鼎盛时期是到了清朝康熙、雍正两代,那时古庙才正式命名为瑞峰寺,寺庙已有了较大规模,住持僧珩通、悟空才留下了真名实姓。可惜尔后又几经兴废,庙宇多次毁于匪焚兵燹。解放初期保留下来的模样,基本上是民国十八年时按乾隆时期的规模修复的。及至十年浩劫,自然也就面目全非了。1981年起,当地群众为了保存文物古迹,自发捐资筹料,逐年对古寺进行修复,还在鼓楼石莲花处建造六角亭等供游人玩耍的场所。近年游人逐年增多。

传说尧龙山瑞峰寺的上殿与下殿之间的石壁处,有个“梭米孔”,口径如碗大,深不可测,据说古时孔内每日出米三次,以饭僧人,无论人多人少,梭下来的米正好做一顿饭。后来,有一和尚心贪,嫌米流量太小,便要凿大洞口,结果惹得天帝发怒,从此不再与之发放“口粮”了。至今梭米孔下尚有人工修凿的碾槽、风簸场、石仓岩等遗址可见,同时,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仍在人们口中津津乐道。

下殿右侧十几丈远的悬岩峭壁之上,有一石塔,玲珑剔透,至今无人道出建于何时,更无法想象当时的能工巧匠们,是怎样将那些笨重的建筑材料搬到这悬岩陡壁之上的。据传这是一位人称徐师的老僧为自己营造的陵墓。塔身高近二丈,七级重叠,塔底二层楼空,塔面均镂花纹,真乃神工巧作。虽沧桑历尽,却凭借悬崖之险,至今安然无恙。

尧龙山观日出亦久负盛名,然而我们几次趁夜登临均未遂愿。本来是月明星稀之夜,将至佛晓时,四面群峰众壑骤然雾起,直漫山巅,越集越浓,伸手可撸。须臾风卷烟云,忽张忽翕,如万马奔腾,气势惊神泣鬼,令人动魄消魂。俄而山风大作,霎间烟云顿开,目尽千里;峰恋沟壑,已在霞光万道之中,朝阳下,塝塝梯田,一片碧绿;汪汪水库,银光闪视。山脚下,房舍俨然,炊烟袅袅,好一幅恬静怡然的山村美景。

我爱你,家乡的尧龙山!


上一篇回首故园下一篇兵燹尧龙山
技术支持: 建站ABC | 管理登录
seo seo